三百年前,婺源的北岸村是什么樣子的呢?一定是宅院深深,墻筆直且高,馬頭墻層層疊疊;各家都請來了手藝最棒的工匠,不遺余力地把整個院落都做成最頂級的工藝品,雕花人像……不計成本。如果是個雨天,打一把油布傘,走在青石板的街巷上,并不會濺上泥塵。那時的村子,面目如此整潔干凈,高墻里面是最華麗的庭院。 見彩虹橋的那一天是大晴天。那時還不知道這座橋叫做彩虹橋。
婺源的山水本來就夠叫人驚嘆了,青山翠樹,又正好是春天,漫山遍野的油菜花、野桃花,間或有農(nóng)人牽了水牛走在山澗的小木橋上,光線沿山坡起伏變化,一切組合好像都經(jīng)過了美學(xué)大師的手。其實(shí)就是人們常說的“深山老林”的地方,前不著村,后不著店。
時間,并沒有靜止。
這是建于南宋朝的橋,據(jù)稱是徽州最古老最長的廊橋,襲唐詩“兩水夾明鏡,雙橋落彩虹”得名。木板的橋面,青石的橋墩,四墩五孔,橋墩間以木梁橫架,木椽青瓦結(jié)頂,叫做廊,廊兩側(cè)修了長椅和欄靠;墩上都建有一座亭,里頭設(shè)了圓的石桌石凳……所以,這橋又名廊亭橋。
六亭、五廊高低錯落,看上去頗有曲折,橋本來就很長,140多米長,3米寬,算是大橋了。
過橋似乎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,踩在八百多年的老木頭上,感覺腳底下傳來的某種剎那,一下就分了神,不覺就坐了下來看風(fēng)景,忘了要去哪里、去干什么。